摘要:一部原创红色话剧,在年轻群体中收获了不俗的人气与口碑,究竟是怎么做到的?
一部红色原创话剧,聚焦五位牺牲的青年左翼作家的真实故事,汇聚了一众上戏“实力派”演绎,近期收获了高票房和口碑热议。在大型原创话剧《前哨》几轮的剧场演出中,青年观众竞相购票观演的热情高涨。“致敬”“泪目”“这是青年人讲青年人的故事”……这是笔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评价。人物主角原型对于理想和信念的执着,让无数青年人直呼“破防了”。
传承经典中融入独特创新
《前哨》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,围绕“中国左翼作家联盟”的五位青年作家柔石、胡也频、李伟森、冯铿、殷夫,从不同的人生路径汇聚到上海,加入中国共产党,最终为信仰献出了年轻生命。剧名《前哨》来自1931年左联五烈士牺牲不久出版的同名机关刊物。当年,“前哨”二字由冯雪峰和鲁迅亲定,创刊号是纪念“五烈士”专号。《前哨》一条故事线发生于1931年1月上海东方旅社,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五位青年被捕,最后被关进“龙华看守所”。与之平行的故事线是当今一所艺术大学,五位表导演研究生正在导师指导下排演一部写于30年前未完成的剧本,力图再现五烈士的故事。
话剧《前哨》由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担任编剧,汇聚了一众上戏“实力派”:马俊丰担任导演,王洛勇、海一天、袁弘、谢承颖、王佳健等校友、师生倾情出演。“双线索”的叙事,增加了作品的层次,更是拉近了“红色故事”和当代青年的距离,增加了代入感,让人更能理解90年前发生在上海的历史故事,使往事不再流于说教,使红色变得更具魅力。
《前哨》自2021年2月7日在上戏实验剧院首演,至今已是第四轮,历经打磨,重新回到上戏实验剧院的舞台。本轮除了复排剧目之外,还特别邀请著名电影导演滕俊杰为话剧《前哨》拍摄中国首部8K全景声话剧电影。这部话剧电影既有浓烈的话剧特色,又有360度电影化的特征。通过技术革新和艺术创新的融合,让更多观众,借助影像走近《前哨》,了解“左联五烈士”的往事。
观众热情观剧引发口碑热议
《前哨》本轮演出的前四场,在首演前就已经售罄。剧组为此增开三个下午场的演出,以回馈大家的观演热情。特别是8月28日下午场,笔者见有不少观众趁周末,前来“二刷”《前哨》,也有因为朋友推荐,或者看到社交圈的议论,前来上戏实验剧院感受“五烈士”故事的观众。
有观众用“值得”二字来概括观剧体验:“有实力派演员,有好看的舞美和影像,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和认识了那段历史,值得了。”也有观众用“深刻”来形容作品:“不仅仅是深刻的戏剧美学体验,也是深刻的红色学习之旅。”对于剧情的讨论,从剧场观演后延伸到了社交网络。以微博为例,话题#2022前哨巡演#截止到8月29日晚,突破700万人次,近5000人次发博发评论,参与该话题的讨论,观众对“红色”经典题材回应强烈。
很有意思,剧组在每场演出后,会在前厅派发“沙琪玛”,这是作品中“鲁迅家宴”段落的道具之一,是鲁迅和热血青年之间的情感象征。因想多吃一块沙琪玛,殷夫与鲁迅先生开玩笑似地拌嘴,纯真可爱。但最终,青年作家们渴望却再未来得及品尝那甜美的沙琪玛,他们在龙华牺牲了。这段情节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。观众收到“沙琪玛”拍照留念,并在社交平台晒图,更使得剧中台词“沙琪玛只有一块”成为热词,打通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连接。
以年轻力量致敬先烈精神
据介绍,《前哨》的创作和演出,集结了上戏师生和多位优秀校友。在本轮演出中,也有不少新鲜力量的加入。8月12日,青年演员们经历了漫长的旅途从全国各地重聚到上海,8月13日,剧组正式开始排练,8月20日联排,8月23日迎来本轮演出的上海首站首演。本轮饰演殷夫的演员霍泽安,目前为上海戏剧学院19音乐剧在校生。从上一轮的群演到这一轮的“殷夫”,在他看来:“这次创排最大的成长是得知表演需要真诚,需要感受理解角色。”当说到剧中殷夫为了革命与大哥决裂的情节时,霍泽安感慨到:“如果是我,我也会这么做。”
英雄的故事,在每个时代都有继承者。前进的力量,在每个时代都有接力者。8月26日晚,《前哨》剧组迎来一批特别的观众。在相关部门组织下,部分上海市的烈士家属观看话剧《前哨》。开演前剧组特地安排了一个简朴的致敬仪式,主创佟姗珊、马俊丰和演员王洛勇、袁弘等青年向烈属代表献花致敬,表达了崇敬英雄烈士,守护革命精神家园的真情。
据了解,主创们将启程苏州,开启“2022前哨巡演”的第二站演出。“2022《前哨》巡演”会在9月1日、2日登上苏州湾大剧院,9月7日、8日将登上宁波大剧院,持续传递红色精神。
萧笛如何识谱 http://www.chapuw.com/